基本法和非基本法有什么区别?
我一直对法律不太了解,最近在看一些法律相关的资料时,看到了基本法和非基本法这两个概念。我不太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在制定主体、适用范围、重要程度等方面,它们都存在哪些差异呢?
展开


基本法和非基本法存在多方面的区别。首先,从制定主体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第三项规定,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这使得基本法的制定过程更为严格和慎重。而非基本法律则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部分职权。其次,在调整对象和范围上,基本法调整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社会关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涵盖了民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等,对整个社会的民事法律秩序起到了基础性的规范作用。而非基本法通常调整的是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的社会关系,其范围相对较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聚焦于保护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只涉及消费领域这一特定方面。再者,在法律效力层级上,基本法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对国家的重要制度和基本秩序进行规范,其效力高于非基本法。非基本法不得与基本法相抵触,否则将被认定为无效。另外,在修改程序上,基本法的修改程序更为严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基本法,需要经过更为复杂的审议和表决程序,以确保基本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而非基本法的修改相对较为灵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