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案时间和立案时间有什么区别?
我遇到了一个法律相关的事情,有关部门接收了我的材料,说是受案了,但还没立案。我不太清楚受案时间和立案时间到底有啥不一样,这两者的区别会对我的事情有什么影响呢?想了解清楚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
展开


受案时间和立案时间是法律程序中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有着明显的区别。 受案,通俗来讲,就是相关执法或司法机关接受了当事人提交的案件材料。受案时间就是机关收到这些材料的时间。这时候,机关仅仅是收下了材料,开始对案件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审查,看看是否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是否符合基本的受理条件等,但还没有正式决定要对这个案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处理。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群众扭送或者违法嫌疑人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制作受案登记表,并分别作出处理。这里就体现了受案的程序和相关要求。 立案,则是在受案之后,经过进一步审查,机关认为该案件符合立案的标准,决定正式对案件展开调查、处理。立案时间就是作出这个正式决定的时间。一旦立案,意味着案件进入了实质性的处理阶段,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查明事实、追究责任等。以刑事案件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 总的来说,受案是立案的前提,先有受案才可能有立案。受案只是初步接收案件,而立案是正式启动案件的处理程序。两者在时间顺序、意义和后续的处理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