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保全措施和中止执行程序有什么区别?
我在处理一起经济纠纷案件时,法院先是对被告财产进行了保全,之后又有了中止执行程序的情况。我不太明白解除保全措施和中止执行程序到底有啥不同,想知道它们在适用情形、法律后果等方面具体有什么区别。
展开


解除保全措施和中止执行程序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司法实践中有明显区别。 首先来看解除保全措施。财产保全是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当出现一些法定情形时,法院会解除保全措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三条,比如保全错误的;申请人撤回保全申请的;申请人的起诉或者诉讼请求被生效裁判驳回的;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解除保全的其他情形等,法院会裁定解除保全。解除保全意味着对被保全财产的限制消失,财产所有人可以自由处分该财产。 而中止执行程序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某种特殊情况的发生而使执行程序暂时停止,待这种情况消失后,执行程序再继续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中止执行只是执行程序的暂时停止,并不是终结执行,一旦中止的情形消失,执行法院可以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申请恢复执行。 综上所述,解除保全措施主要是针对财产保全这一强制措施的解除,使得财产恢复自由状态;而中止执行程序是针对执行程序而言,是执行程序的暂时中断,后续还会继续执行。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