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求解决的区别有哪些?


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在解决问题上存在诸多不同,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二者的概念不同。经济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经济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比如合同纠纷、债务纠纷等。而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主要处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工资、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的争议。 在适用法律上也有差异。经济纠纷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民商事法律。这些法律主要是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合同纠纷中,依据《民法典》合同编来判断合同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违约等情况。劳动仲裁则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比如规定了用人单位的用工义务、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内容。 处理机构和流程也不一样。经济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如果选择仲裁,一般是根据双方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给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若选择诉讼,则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合同纠纷为例,当事人可以先自行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劳动仲裁则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处理。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是所谓的“一裁两审”制,即劳动争议先由仲裁委员会裁决,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一审判决后,当事人不服还可以上诉进行二审。 举证责任方面也有所不同。在经济纠纷中,一般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例如在买卖合同纠纷中,主张对方违约的一方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存在违约行为。而在劳动仲裁中,用人单位往往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比如在工资支付、工作时间、解除劳动合同等争议中,用人单位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这是因为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通常处于强势地位,掌握着更多的证据和信息。 综上所述,经济纠纷和劳动仲裁在概念、适用法律、处理机构和流程、举证责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在遇到纠纷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准确判断纠纷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