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债务涉嫌诈骗时担保人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在主债务涉嫌诈骗的情况下,担保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何种责任,需要分情况来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担保的基本概念。担保是指在债权债务关系中,为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由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一定的财产或信用作为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果主合同(也就是主债务合同)因诈骗而被认定为无效,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通常也会无效。《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担保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担保人一定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担保人对主债务的诈骗行为不知情,且自身没有过错,那么担保人一般不用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担保人明知主债务存在诈骗情况,或者在担保过程中有过错,比如没有尽到合理的审查义务等,那么担保人可能需要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十七条规定,主合同无效导致第三人提供的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其承担的赔偿责任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此外,如果担保人也是诈骗行为的受害者,比如被债务人欺骗而提供担保,担保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向法院申请撤销担保合同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担保人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是在受欺诈的情况下提供的担保。 总之,主债务涉嫌诈骗时,担保人的责任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和证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判断。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