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有哪几种情况?


肇事逃逸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下面为你介绍常见的肇事逃逸情况: 第一种是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比如张三开车撞了人,心里害怕担责,一脚油门就跑了,这就是典型的直接逃离现场。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这种行为很明显是故意逃避责任,是肇事逃逸中最常见的一种。 第二种是当事人自认无责任,驾车离开。有些司机在事故发生后,觉得自己没有过错,不需要承担责任,就直接开车走了。但实际上,事故责任需要由交警根据现场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认定,而不是当事人自己说了算。如果事后被认定有责任,其离开现场的行为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第三种是有酒驾、无证驾驶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又返回。有些人发生事故后,因为自己存在酒驾、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不敢留在现场,先弃车离开,等觉得风头过了又返回现场。这种情况同样属于肇事逃逸,因为其一开始的离开行为是为了逃避可能面临的法律处罚。 第四种是送伤者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有些司机在撞人后,把伤者送到了医院,这看起来好像是有一定的担当,但之后却没有向警方报案,并且无故离开医院。这种行为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因为送伤者就医只是其部分义务,及时报案配合处理也是其必须履行的责任。 第五种是送伤者到医院,留下假信息后离开。这种情况和上一种类似,虽然把伤者送到了医院,但是留下了虚假的个人信息然后离开,其目的也是为了逃避后续的法律责任,同样构成肇事逃逸。 第六种是接受调查期间逃匿。在交警对事故进行调查期间,有些当事人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逃跑,这种行为也是肇事逃逸的一种。因为配合调查是当事人的法定义务,逃匿就是在逃避这个义务。 第七种是离开现场并且否认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应知情。有些司机离开现场后,不承认自己知道发生了事故,但实际上现场有监控、证人等证据可以证明其是知情的。这种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第八种是协商未达成一致或赔偿不足,未留真实信息且强行离开。在发生事故后,双方可能会就赔偿等问题进行协商,如果协商没有达成一致,或者赔偿金额不足,有些司机就强行离开现场,并且没有留下真实的个人信息。这种行为同样是为了逃避责任,属于肇事逃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