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认定的八种情形都有哪些标准?


肇事逃逸,简单来说,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常见被认定为肇事逃逸的情形及相关法律依据: 第一种,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这是最典型的一种,如果明明知道撞车或者撞人了,却直接开车跑掉或者扔下车子跑了,那肯定就是肇事逃逸。《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中明确指出,这种为逃避法律责任逃离现场的行为属于肇事逃逸 。 第二种,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现场。有些人觉得自己没过错就直接走了,但这种情况也可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因为最终事故责任是由交警等部门认定,不是自己觉得没责任就没责任的。 第三种,有酒后驾车或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如果有这些违法驾驶行为,还不好好配合处理,擅自离开又回来,也会被认定是肇事逃逸。 第四种,虽然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送伤者去医院是好事,但不报案也不说一声就走了,逃避后续处理,这同样属于肇事逃逸。 第五种,把伤者送到医院后,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这种故意隐瞒自己真实信息的做法,目的就是不想承担责任,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第六种,接受调查期间逃匿。在交警等部门调查事故的时候,偷偷跑掉了,这明显是逃避法律责任,肯定属于肇事逃逸。 第七种,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比如现场有碰撞痕迹,车辆上也有相关痕迹等能证明他应该知道撞车了,可他就是不承认还走了,这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第八种,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这种不想好好解决赔偿问题,还强行离开的,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总之,发生交通事故后,最好留在现场积极配合处理,避免因不当行为被认定为肇事逃逸而承担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