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如何生效?
我最近涉及到一些民事活动,签了合同之类的,但是不太清楚这些民事法律行为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有效的。我想知道,是不是只要双方签字就一定生效,还是有其他的条件呢?我担心自己做的事最后不具有法律效力,想了解一下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具体要求。
展开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其在法律上产生预期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这个行为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从而按照行为人希望的那样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首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就好比你要去做一件事,得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去做才行。比如,一个未成年人如果进行一些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大额交易,可能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未成年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有限,法律为了保护他们的权益,会对这类行为的效力进行限制。 其次,意思表示真实。这意味着行为人表达的意思必须是他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比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如果一方是受到欺诈、胁迫才签的字,那么这个签字就不是他真实意愿的体现,这种情况下的民事法律行为可能就不会生效。因为法律要确保每一个行为都是当事人自主、自愿做出的。 最后,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任何民事法律行为都不能与之相抵触。公序良俗则是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体现,比如一些违背道德伦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即使双方达成了一致,也不会被法律认可。比如买卖毒品的合同,显然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肯定是无效的。所以,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才能生效。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