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哪些?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分类: 从构成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个数来看,可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单方行为比如立遗嘱,一个人作出意思表示就行;双方行为像签订买卖合同,需要买卖双方达成一致意思;多方行为例如几个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 以行为效果所处领域为标准,可分为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财产行为常见的如买卖房屋等涉及财产转移变更的行为;身份行为像结婚、收养等确定身份关系的行为。 根据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关系,分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双务法律行为中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比如买卖合同中,卖方有交货义务,同时有收款权利,买方有付款义务,也有收货权利;单务法律行为比如赠与合同,赠与人有交付赠与物的义务,受赠人一般只有接受权利。 以有无对价为标准,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有偿行为像租赁房屋,承租人要支付租金;无偿行为像朋友之间的无偿借用物品。 以是否必须具备某种特别形式才能成立为标准,分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要式行为比如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法律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不要式行为比如日常生活中两人之间简单的买卖,口头约定也可能成立。 以行为的成立是否须交付标的物为标准,分为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诺成性法律行为自当事人达成合意时成立,比如签订买卖汽车合同,双方谈好价格等条款合同就成立,之后交付汽车是履行义务;实践性法律行为自当事人交付标的物时成立,例如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实际交付借款时合同才成立。 从效力角度,民事法律行为还包括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需满足《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例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像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独立实施的买卖行为就是无效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等。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因重大误解实施的行为,比如买东西时对物品质量、规格等有严重错误认识;显失公平的行为,即行为结果明显对一方不公平;乘人之危、欺诈、胁迫等导致的行为。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无权代理行为,经被代理人追认就有效,未经追认就无效。 相关概念: 意思表示:是当事人想要实现一定效果的内心意思对外表示。 民事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不同年龄段和精神状态的人,民事行为能力不同,像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一般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要符合社会一般的道德观念和公共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