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什么是民事合同?


在我国,民事合同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社会组织为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所明确的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各种生活需求,比如买东西、租房等,和别人达成的一种关于彼此权利和义务的约定。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这里的民事主体包括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这体现了民事合同的几个关键要点: 首先,民事合同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个人之间,还是个人与企业、组织之间,在签订民事合同时,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强迫谁的情况。比如,你去商店买东西,你和商店老板就是平等的主体,你们可以平等地商量价格、交易方式等。 其次,民事合同的目的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比如说你和房东签订租房合同,这就设立了一种租赁关系,明确了你有使用房屋的权利,同时也有按时交租等义务;要是中途你们协商改变租金金额,这就是变更民事法律关系;合同到期不再续租,就是终止这种关系。 再者,民事合同主要解决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像我们日常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都属于民事合同。比如你购买一件衣服,和卖家达成的购买协议就是民事合同,保障你能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衣服,卖家能获得相应价款。 另外,民事合同义务还包括通知义务、协助义务、方便义务、减损义务、保密义务等。通知义务就是合同当事人要把自己履行义务的情况及时告诉对方;协助义务是要帮助对方履行义务;方便义务是为对方履行合同义务提供便利;减损义务是防止损失扩大;保密义务是对通过合同关系了解到的对方秘密要保守。 相关概念: 民事主体:包括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自然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个人;法人是一种组织,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非法人组织是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 。 合同附随义务:相对于合同主义务,我国明确规定的附随义务有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些义务虽然不像合同主要义务那样明确写在合同里,但也是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应该遵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