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在我国法律中,存在多种情形会导致合同无效。 首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简单说就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像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等,他们没办法理解合同的意义和后果,所以他们签的合同无效。这是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其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无效。也就是双方并不是真心想达成这份合同,只是做做样子,这种合同没有真实的交易意愿,自然不具有法律效力。《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再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比如一些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明确禁止的事项。不过,如果该强制性规定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况除外。《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另外,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也是无效的。公序良俗就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如果合同内容违背了大家普遍认可的道德和秩序,那就是无效的。同样是《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还有,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无效。就是双方为了不正当目的,一起损害别人的权益,这种合同法律是不支持的。 此外,合同中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以及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合同中租赁期限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非法垄断技术或者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无效;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合同无效;企业以借贷名义从事非法活动的无效;出卖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另行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将房屋交付使用,导致买受人无法取得房屋的合同无效。 相关概念: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无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自然人。 公序良俗: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代表着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秩序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