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管理流程是怎样的?


工程施工管理流程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它涉及多个阶段和众多环节,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办理施工许可证。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工程投资额在 30 万元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 300 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必须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同时,建设单位要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签订书面合同。施工单位需要组建项目管理团队,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这是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涵盖了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配置计划等内容。 接着进入施工阶段。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同时,要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定期向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汇报工程进度和质量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还会涉及工程变更的情况。如果需要对设计进行变更,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共同协商,形成书面变更文件。变更文件要明确变更的内容、原因、对工程进度和造价的影响等。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工程变更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未经批准的变更不得实施。 然后是竣工验收阶段。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要自行组织预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预验收合格后,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建设单位收到报告后,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竣工验收。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竣工验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对工程质量、工程资料等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及时办理工程备案手续。 最后是工程保修阶段。施工单位要按照合同约定和相关法律规定,对工程在一定期限内承担保修责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了不同类型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例如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 5 年等。在保修期限内,施工单位要及时响应建设单位的保修要求,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维修。 总之,工程施工管理流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参与方和众多法律规定。各参与方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