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的诉讼期是多久?


交通事故诉讼期,也就是法律上所说的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的法律制度。简单来说,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再去法院起诉,对方一旦以超过诉讼时效进行抗辩,那原告可能就会面临败诉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所以,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是三年。 这个三年的诉讼时效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呢?这要分不同的情况来看。 如果交通事故造成了人身伤害,并且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例如,在事故发生时感觉只是轻微擦伤,没太在意,但后来发现身体出现了更严重的症状,经过检查确定是此次事故导致的,那么诉讼时效就从确诊之日开始计算。 如果交通事故涉及财产损失,比如车辆维修费用等,诉讼时效从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不过,诉讼时效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如果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比如在诉讼时效快到期的时候,发生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无法去法院起诉,等这个障碍消除后,诉讼时效接着之前的时间继续计算。 还有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况。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例如,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两年,受害人向肇事方提出了赔偿要求,那么从这个时候起,诉讼时效就中断了,重新开始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 所以,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要及时关注诉讼时效的问题,合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不确定具体的时间和操作,也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