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如何适用?


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通俗来讲,就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法律先假定行为人存在过错。一旦损害结果发生,行为人需要自己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如果不能证明,就会被认定有过错,从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和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不同,一般过错原则是主张对方有过错的人要去证明对方过错的存在。 在我国,过错推定原则主要在一些特殊的侵权领域适用。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是说,当建筑物上的东西掉落伤人时,法律先假定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有过错,他们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不然就要对受害人进行赔偿。 再比如,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这里也有过错推定的影子,动物伤人后,先假定饲养人或管理人有过错,他们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或者是受害人自身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才能减免责任。 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是有严格限制的。它只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这是因为这种原则加重了行为人的举证责任,所以必须由法律来明确划定范围,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法律这样规定,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受害人,让他们在受到损害时更容易获得赔偿;另一方面,也督促行为人更加谨慎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减少损害的发生。 在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时,法院会审查行为人是否尽到了应有的注意义务。如果行为人已经采取了合理的措施来防止损害发生,那么可能会被认定没有过错。但如果行为人没有履行必要的义务,比如建筑物的管理人没有对建筑物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导致物品掉落伤人,就很可能要承担侵权责任。 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在特殊侵权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平衡了受害人和行为人的利益,既保障了受害人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赔偿,也促使行为人更加谨慎地行事。同时,严格的适用范围和举证规则也保证了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