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渎职罪的犯罪主体,具体有哪些法律规定呢?


渎职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主要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不当行为,给国家和人民利益带来重大损失。下面为你详细解答渎职罪犯罪主体的界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一、渎职罪犯罪主体的界定** 渎职罪的犯罪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类: - **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是最常见的一类。例如,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他们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如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负责税收征管工作,如果他们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就可能构成渎职罪。 - **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有些组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机关,但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着国家行政管理职权。比如,某些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进行行业管理,其从事公务的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若出现渎职行为,也可构成渎职罪。 - **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例如,一些基层组织受政府委托从事特定的行政管理工作,像村委会受政府委托发放救灾物资,如果相关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渎职行为,同样可能构成犯罪。 - **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比如一些临时聘用人员,在国家机关中承担特定的公务职责,若他们在工作中出现渎职行为,也属于渎职罪的犯罪主体范畴。 - **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部分人员也被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若有渎职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相关法律规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对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作出了立法解释,明确规定了上述各类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2.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该司法解释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了进一步的扩大解释,将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准确认定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 总之,渎职罪的犯罪主体界定较为明确,相关法律规定也较为详细,旨在确保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