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辨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在法律领域,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辨它们对于维护合同双方的权益至关重要。下面从定义、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分辨方法。 首先,从定义上看。合同的成立指的是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简单来说,就是双方经过协商,对合同的关键内容,比如标的、数量等达成了一致意见。比如,甲和乙商量买卖一批货物,双方对货物的种类、数量、价格等谈妥了,这时合同就成立了。而合同的生效则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也就是说,合同不仅在形式上达成了一致,还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条件,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和认可。 其次,在构成要件方面。合同成立的要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订约当事人;二是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合同就成立了。而合同生效的条件相对复杂一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未成年人签订了一份大额的商业合同,由于其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个合同可能就无法生效。 最后,关于法律后果。合同成立后,如果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可能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比如,在合同谈判过程中,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导致合同成立后另一方遭受损失,这时隐瞒信息的一方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要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形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比如,卖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货物,买方有权要求卖方继续交付货物,并赔偿因延迟交付造成的损失。 总之,分辨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要从定义、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审查合同是否成立以及是否生效,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