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诈骗还是盗窃?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盗窃和诈骗都属于侵犯财产类犯罪,但它们有着明显区别。 首先,咱们来看看盗窃罪。依据《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会让财物所有者、保管者发觉的方法,偷偷地把财物拿走。比如,趁人不注意,偷走放在桌上的手机,这就是典型的盗窃行为。 接着,再讲讲诈骗罪。按照《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也就是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让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然后仿佛“自愿地”把财物交出来。像有人编造谎言,说能帮你低价买到紧俏商品,你信以为真给了他钱,结果却啥都没拿到,这就是诈骗。 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点有两个。一是犯罪手段,盗窃罪是秘密窃取,而诈骗罪是通过欺骗手段让被害人主动交出财物。二是看被害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盗窃罪中财物的转移是违反被害人意志的,而诈骗罪中被害人是基于错误认识“自愿”处分财产。 举个例子,如果甲谎称自己手机没电了,向乙借手机打电话,然后趁乙不注意拿着手机跑了,这种情况,虽然甲一开始有欺骗行为,但最终获取手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趁乙不注意偷偷拿走,乙也不是基于错误认识“自愿”把手机所有权给甲,所以这属于盗窃。要是甲骗乙说自己有个紧急情况,需要用乙的手机转账救急,乙相信后把手机给甲操作并告知支付密码,甲转走了乙账户里的钱,这就是典型的诈骗,因为乙是基于错误认识“自愿”让甲操作转账的。 相关概念: 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使财物所有者、保管者发觉的方法,暗中窃取其财物。 处分财产:在诈骗罪中,指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将某种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者第三者占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