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如何取得以及如何确保其可靠性?


公允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它在财务会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在企业的资产计量、债务核算等方面。 在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可靠性保障,《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是重要的依据。首先来说公允价值的取得方法。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常见的估值技术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市场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资产、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等信息来确定公允价值。比如,如果要确定某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就可以直接参考其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收益法是将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它考虑了资产或负债未来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相应的风险等因素。例如,对于一项无形资产,通过预测其未来能带来的收益,并进行折现,从而确定其公允价值。成本法是反映当前要求重置相关资产服务能力所需金额的估值技术,也就是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为了确保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企业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估值技术。不同的资产或负债,其特点和市场环境不同,适用的估值技术也不同。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能反映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并且,在使用估值技术时,要保证输入数据的可靠性。输入数据应当是可观察的市场数据,如果缺乏可观察市场数据,企业应当采用合理的假设和估计。 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和监督机制。例如,对于重要的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应当经过专业人员的评估和审核。同时,企业还应当定期对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进行复核和调整,以确保其始终反映当前的市场情况。此外,企业还需要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相关假设和不确定性等信息,以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理解和评价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总之,取得公允价值并确保其可靠性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企业需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从方法选择、数据获取到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进行把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