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医疗事故是怎么判定的?


手术医疗事故的判定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医疗事故的概念。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简单来说,就是医院和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治疗时,因为违反了相关规定,出现失误,导致病人身体受到伤害。 判定手术医疗事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主体方面,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就是说,给你做手术的医院得有合法的资质,医生也得有行医资格。要是在不正规的地方做手术出了问题,那性质可能就不一样了。 行为违法性也是重要的一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要符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比如,医生做手术前要做好各项检查、评估,手术过程中要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来。如果医生没有按照这些规定来做,就可能存在违法行为。 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是判定的关键。这里强调是“过失”,而不是故意。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就是医生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损害,但因为疏忽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医生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有损害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而且必须有实际的人身损害结果,像患者出现了身体功能障碍、残疾甚至死亡等情况。 还有一点是过失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要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结果必须是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导致的。如果患者的损害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自身疾病的自然发展,那就不能判定为医疗事故。 在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判定医疗事故的重要法律依据。该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分级、处理程序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当怀疑发生手术医疗事故时,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专家鉴定组会根据相关材料和实际情况,按照上述判定标准来确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的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