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如何走法律程序?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若要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是收集证据,这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基础。患者要收集能够证明医疗关系存在的证据,比如病历、检查报告、缴费凭证等。病历是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的详细记录,它能反映医院的诊疗行为;检查报告能辅助判断病情;缴费凭证则可以证明患者与医院之间存在医疗服务关系。这些证据对于后续确定责任和赔偿非常重要。 接着可以选择和医院进行协商。协商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解决方式,双方可以就纠纷的事实、责任承担和赔偿金额等问题进行沟通。在协商过程中,患者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提出合理的赔偿要求。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 若协商不成,患者可以申请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中立的第三方介入,根据纠纷的事实和法律法规,对双方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具有专业性和公正性,而且不收取费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 如果人民调解也无法解决问题,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理和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起诉的条件和程序,患者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同时,在诉讼中可能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以确定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整个法律程序中,患者要注意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操作。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以获得更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