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无追索权保理业务是一种在商业活动中常见的金融服务模式。在这种业务里,保理商向供应商购买应收账款后,当债务人无法按时付款时,保理商不能向供应商行使追索权。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开展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基本准则,其中合同编第十六章专门对保理合同进行了规定。第七百六十一条明确了保理合同的定义,即保理合同是应收账款债权人将现有的或者将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人,保理人提供资金融通、应收账款管理或者催收、应收账款债务人付款担保等服务的合同。这为无追索权保理业务提供了基础的法律框架。 对于无追索权保理,根据第七百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约定无追索权保理的,保理人应当向应收账款债务人主张应收账款债权,保理人取得超过保理融资款本息和相关费用的部分,无需向应收账款债权人返还。这一条文清晰地界定了无追索权保理中保理人和债权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保理商受让了债权人的应收账款,并且双方约定为无追索权保理时,保理商就只能向债务人主张债权。即便最终收回的款项超过了当初给债权人的融资款本息以及相关费用,多出的部分也不用返还给债权人。 此外,在实际业务操作中,还需要遵循相关的金融监管规定。中国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保理业务的合规运营进行了规范。这些文件旨在确保保理业务的开展符合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要求,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比如,监管规定可能会对保理商的资质、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同时,在涉及应收账款转让时,还需要考虑《民法典》中关于债权转让的一般规定。第五百四十六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这意味着在无追索权保理业务中,债权人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后,必须通知债务人,否则债务人可以不向保理商履行付款义务。 在开展无追索权保理业务时,相关各方都应当严格遵守《民法典》以及金融监管规定。债权人要明确自身在应收账款转让后的权利和义务,保理商要按照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规范操作,债务人则要根据收到的债权转让通知,向正确的对象履行付款义务。这样才能保障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的顺利进行,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