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诉讼期限有哪些规定?


诉讼期限,也被称作诉讼时效,指的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会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通俗来讲,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你不向法院提起诉讼,可能就没办法通过法律途径让对方履行义务了。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诉讼时效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这意味着,从你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开始计算,三年内你都可以向法院起诉。例如,张三卖给李四一批货物,李四一直没支付货款,从张三知道李四不付款这个情况开始,三年内张三都能去法院告李四要回货款。 不过,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有些纠纷的诉讼时效不是三年。比如,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四年。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曾经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但《民法典》施行后,这类情况也适用三年的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还会出现中止和中断的情况。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比如发生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你没办法去法院起诉,这时候诉讼时效就会中止,等障碍消除后,再继续计算剩余的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常见的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有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等。比如,王五欠赵六钱,赵六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找王五要过钱,这就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从王五回应赵六的时候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所以,在遇到纠纷需要通过诉讼解决时,一定要清楚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并且留意是否存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