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被家暴后将父亲杀死能否减轻刑罚?


在法律中,未成年被家暴后将父亲杀死的情况是一个复杂且严肃的问题,涉及多个法律概念和规定,关于能否减轻刑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有明确规定。《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表明,从年龄因素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本身是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的。 其次,关于被家暴这一情节。家暴是对家庭成员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长期遭受家暴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未成年人是因为长期遭受家暴,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实施了杀害行为,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这一情节。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防卫性质,虽然可能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但与一般的故意杀人行为在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上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根据《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对于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后,在激愤、恐惧状态下为了防止再次遭受家庭暴力,或者为了摆脱家庭暴力而故意杀害、伤害施暴人,被告人的行为具有防卫因素,施暴人在案件起因上具有明显过错或者直接责任的,可以酌情从宽处罚。 然而,最终是否减轻刑罚以及减轻的幅度,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法院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家暴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未成年人实施杀害行为的手段、造成的后果等。例如,如果未成年人在杀害父亲时手段特别残忍,后果极其严重,即使有被家暴和未成年的情节,减轻刑罚的幅度也可能会受到限制。 总之,未成年被家暴后将父亲杀死,在法律上有减轻刑罚的可能性,但要经过司法机关全面、综合的审查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