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行为在一年内未被发现的,是否不再给予处罚?
我之前有个小违法行为,当时没被发现。现在过了一年多了,我有点担心之后会不会突然被翻旧账来处罚我。我就想了解下,是不是违法行为在一年内没被发现,就不会再被给予处罚了呀?
展开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违法行为在一定期限内未被发现是否给予处罚的规定,主要涉及行政处罚时效的问题。简单来说,行政处罚时效就是指对违法行为人追究责任,给予行政处罚的有效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这里提到的期限是二年,而非一年。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个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没有被行政机关发现,那么之后就不能再对这个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了。 不过这里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其处罚时效会延长至五年。此外,如果法律对某些特定违法行为的处罚时效有另外的规定,那就按照法律的特殊规定来执行。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所以,仅从一般的行政处罚规定来看,一年未被发现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再给予处罚,关键要看是否超过了对应的时效期限。对于普通违法行为,通常要二年未被发现才不再给予处罚。同时还要注意,计算时效的起始时间一般是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开始算,但如果违法行为是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就要从行为终了之日开始计算。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