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的审查有哪些相关规定?


公证审查是公证机构在受理当事人的公证申请后,对当事人申请公证的事项以及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的调查核实工作。这一工作对于确保公证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至关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根据不同公证事项的办证规则,分别审查下列事项:一是当事人的身份、申请办理该项公证的资格以及相应的权利。这就好比去银行办业务,工作人员首先要确认你是谁,有没有资格办这个业务,是不是这个业务相关权利的拥有者。比如,在办理房产继承公证时,公证机构要审查申请人是否为合法的继承人,有没有继承房产的资格。 二是提供的文书内容是否完备,含义是否清晰,签名、印鉴是否齐全。举个例子,一份合同公证,公证机构会仔细查看合同条款是否完整,有没有遗漏重要信息,合同中的签名和盖章是不是清晰、有效。 三是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充分。这要求证明材料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来源和形式都要符合法律规定,并且能够充分证明公证事项。比如办理学历公证,申请人提供的学历证书必须是真实有效的,是由合法的教育机构颁发的,并且能够确切证明申请人的学历情况。 四是申请公证的事项是否真实、合法。这是公证审查的核心内容。比如在办理赠与公证时,公证机构要核实赠与行为是不是双方真实的意愿,有没有受到胁迫、欺诈等情况,赠与的财产是不是合法的,有没有纠纷等。 此外,《公证程序规则》对公证审查也有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公证机构可以采用询问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了解相关情况,以及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核实等方式进行审查。如果发现证明材料有疑点或者相互矛盾的,公证机构会进一步调查核实。比如,对于一份证人证言,公证机构可能会去询问证人,了解证言的真实性。如果涉及到专业问题,还可能会聘请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进行鉴定、检验检测、翻译等。 总之,公证审查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公证机构会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全面、细致地审查公证事项和证明材料,以保障公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当事人在申请公证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积极配合公证机构的审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