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经营纠纷案件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挂靠经营纠纷案件中,通常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合同效力问题:挂靠经营合同的效力是一个常见的争议点。在法律上,挂靠经营通常是指不具备某种经营资质的主体,借用具备资质的主体名义进行经营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如果挂靠经营违反了相关行业的强制性规定,那么挂靠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例如,建筑行业中,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就会因违反《建筑法》等相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责任承担问题:当发生纠纷时,责任的承担往往难以明确。一般来说,挂靠人和被挂靠人对外可能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比如在交通事故中,如果挂靠车辆发生事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以挂靠形式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当事人请求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在挂靠人和被挂靠人内部之间,责任如何划分则需要依据双方的挂靠合同约定。如果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就容易产生纠纷。 财务和税务问题:挂靠经营在财务和税务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在财务上,挂靠方的经营收入和支出可能与被挂靠方的财务混同,导致双方在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上产生矛盾。在税务方面,可能存在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因为挂靠经营可能存在收入不入账、虚开发票等情况,违反了《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处,挂靠人和被挂靠人都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资质管理问题:被挂靠方允许他人挂靠使用其资质,可能会面临资质管理方面的风险。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可能会对被挂靠方进行处罚,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行业资质管理的规定。例如,在建筑行业,如果被挂靠方将资质借给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可能会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罚款,甚至吊销资质证书。同时,挂靠方在使用资质过程中,如果出现质量、安全等问题,也会影响被挂靠方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权益分配问题:挂靠经营中,挂靠方和被挂靠方的权益分配也是一个容易引发纠纷的问题。双方可能在管理费的收取标准、利润的分配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如果挂靠合同对这些权益分配事项约定不明确,就容易导致双方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矛盾。例如,挂靠方认为被挂靠方收取的管理费过高,而被挂靠方则认为自己提供了资质、管理等服务,收取的费用是合理的。这种权益分配的纠纷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甚至引发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