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专利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冒充专利指的是,行为主体并没有获得专利,却谎称自己拥有专利,或者使用已经过期、无效的专利号来欺骗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假冒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负责专利执法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下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民事责任方面来看,被冒充专利的受害者可以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三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在行政责任上,负责专利执法的部门会责令冒充专利的一方改正并公告,同时没收违法所得。如果有违法所得,还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要是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下,那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比如,某商家冒充专利售卖产品,获利10万元,专利执法部门就有权责令其改正并公告,没收这10万元违法所得,还能对其处以最高50万元的罚款。 要是冒充专利的行为情节十分严重,构成犯罪的,就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里的“情节严重”通常包括非法经营数额较大、给专利权人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