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应该仲裁还是起诉?


在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时,很多人会纠结是选择仲裁还是起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种途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劳动仲裁和起诉的概念。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它是一种准司法程序,专门处理劳动纠纷。而起诉则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 从处理程序上来说,劳动仲裁是起诉的前置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意味着,在遇到拖欠工资的问题时,劳动者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只有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情况下,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仲裁具有快捷、简便的特点。仲裁程序相对简单,时间也比较短,一般来说,仲裁庭会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作出裁决,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而且,劳动仲裁不收取费用,对于劳动者来说,成本较低。 而起诉则是在仲裁之后的进一步维权途径。如果劳动者对仲裁结果不满意,或者用人单位在仲裁后不履行仲裁裁决,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的判决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判决,劳动者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但是,起诉的程序相对复杂,时间也比较长,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 那么,在实际情况中,应该如何选择呢?如果劳动者希望快速解决问题,且证据比较充分,那么可以先选择劳动仲裁。通过仲裁,劳动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到裁决结果,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劳动者对仲裁结果不满意,或者用人单位不履行仲裁裁决,劳动者可以再向法院起诉,通过法院的判决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此外,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这些证据将有助于劳动者在仲裁或诉讼中获得胜诉。同时,劳动者也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援助,如咨询律师或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以获得更有效的帮助。 总之,拖欠工资时,劳动仲裁是起诉的前置程序,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维权途径。无论是仲裁还是起诉,都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能够拿到自己应得的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