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的救济途径有哪些?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当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及其家属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首先是协商解决。这是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方式,医患双方可以就争议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和解协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快速、灵活,能够避免繁琐的法律程序。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的赔偿金额一般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其次是申请人民调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医疗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其调解具有专业性和中立性。医患双方可以向当地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由调解委员会安排调解员进行调解。调解成功后,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该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 再者是申请行政调解。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可以应医患双方的请求,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行政调解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但调解结果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八条,发生医疗纠纷,当事人申请卫生主管部门调解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和理由等。 最后是提起诉讼。如果医患双方无法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诉讼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最终途径,具有强制执行力。在诉讼过程中,患者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患者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