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疗保险的预付制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


社会医疗保险预付制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在医疗服务发生之前,按照一定的标准预先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的一种支付方式。它是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重要形式,旨在通过提前确定支付额度,对医疗服务的成本和质量进行管控,避免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管理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要求合理确定支付方式和标准,以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和基金的安全。预付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是符合该法精神的。 社会医疗保险预付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按人头付费 按人头付费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疗机构服务的参保人数,按照一定的标准,预先向医疗机构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由医疗机构负责为这些参保人员提供规定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在这种支付方式下,医疗机构的收入与服务的人数直接相关,而与每个参保人员实际接受的医疗服务量无关。例如,某社区医院负责为1000名参保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机构按照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预先支付给医院50万元。医院需要用这笔费用为这1000名居民提供全年的医疗服务。《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中鼓励各地探索按人头付费等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以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2. 按病种付费 按病种付费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根据疾病的诊断,将疾病划分为不同的病种组,对每个病种组预先确定一个固定的支付标准。医疗机构为参保患者治疗该疾病时,无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是多少,医疗保险机构都按照这个固定标准支付费用。比如,对于阑尾炎手术,医疗保险机构规定支付标准为8000元,那么无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实际花费是7000元还是9000元,医疗机构都只能得到8000元的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促使医疗机构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推动了按病种付费的改革,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3. 总额预付制 总额预付制是指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商确定一个年度的总预算额度,医疗机构在这个额度内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医疗机构的收入是固定的,无论实际提供的医疗服务量是多少,都不会超过这个总额。例如,某医院与医疗保险机构协商确定年度总额预算为5000万元,那么该医院在这一年中从医保基金获得的支付最多就是5000万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提出要完善总额预付制等支付方式,合理确定总额控制指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4. 按床日付费 按床日付费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疗机构为参保患者提供的住院床日数,按照一定的标准支付费用。这种支付方式主要适用于住院医疗服务。例如,医疗保险机构规定某类疾病的住院床日支付标准为每天500元,患者住院10天,那么医疗保险机构就支付5000元。它有助于控制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但可能会导致医疗机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问题。相关医保政策在推行按床日付费时,会对床日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等作出规范,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不同的预付制类型各有优缺点,医疗保险机构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以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控制的平衡,保障参保人员能够获得合理、有效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