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它是判定侵权责任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当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侵权人才需要对损害结果承担责任。 从法律角度来看,因果关系可以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判断侵权行为是否是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在判断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时,通常采用“若无,则不”的检验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侵权行为,损害结果就不会发生,那么就可以认定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例如,张三开车闯红灯,撞到了李四,导致李四受伤。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没有张三闯红灯的行为,李四就不会受伤,那么张三闯红灯的行为和李四受伤的结果之间就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则是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法律政策、公平正义等因素,判断侵权人是否应当对损害结果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判断相对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虽然侵权行为是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损害结果是由多个原因共同导致的,那么就需要根据各个原因对损害结果的原因力大小,来确定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里的“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就包含了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当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判断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运用证据规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判断。如果当事人对因果关系存在争议,可以通过司法鉴定等方式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以及原因力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