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出医疗事故后该怎么办?


当医师出现医疗事故后,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首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是医师在发现医疗事故后必须立即做的事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简单来说,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去弥补因为事故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比如调整治疗方案、进行额外的救治等。 其次,要及时报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所以医师不能隐瞒事故,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向上级报告情况。 再者,要配合调查。一旦医疗事故发生,相关部门会展开调查。医师要积极配合,如实提供有关的病例资料、操作记录等信息。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应当包括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等。医师配合调查有助于查明事故的真相和责任。 最后,根据事故的责任认定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是医师的责任,可能要承担行政责任,比如警告、暂停执业活动甚至吊销执业证书等。要是给患者造成了损害,还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