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无法赔偿该怎么办?


当遇到故意伤害案件中加害人无法赔偿的情况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处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故意伤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如果加害人无法赔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步,可以与加害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协商。了解其无法赔偿的真实原因,比如是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还是确实没有赔偿能力。如果是暂时困难,双方可以就赔偿方式和赔偿时间重新达成协议,例如分期赔偿。这种方式可以给加害人一定的时间筹集资金,同时也保障了受害人能逐步获得赔偿。 若协商不成,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一旦判决生效,如果加害人仍不履行赔偿义务,受害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 另外,如果加害人确实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会裁定中止执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受害人的权益无法实现,一旦发现加害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受害人可以随时申请恢复执行。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故意伤害案件属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受害人可以一并提出民事赔偿请求。法院会在刑事判决的同时,对民事赔偿部分作出处理。并且,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取得受害人谅解的,可以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促使加害人及其家属尽力赔偿。 此外,我国部分地区设有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于因犯罪行为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在无法通过加害人获得有效赔偿时,可以申请一定的救助金。不过,救助金的申请有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具体要根据当地的规定来办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