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会被送去哪里?


未成年犯罪后被送去的地方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重要的法律概念。 刑事责任年龄是判断未成年人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情节较轻,可能不会被关押在专门的场所。对于一些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未成年人,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里的“训诫”就是法官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就是让家长承担起教育和监管孩子的责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政府收容教养一般是将未成年人送到特定的教养场所,在那里他们会接受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当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且被判处刑罚时,通常会被送到少年犯管教所。少年犯管教所是专门为未成年罪犯设立的改造场所,与成年犯监狱是分开的。这是为了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不良影响,同时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在少年犯管教所里,未成年罪犯不仅要接受劳动改造,更重要的是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便他们在刑满释放后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 除了上述情况,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后符合社区矫正的条件,还可以进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在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比如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未成年罪犯,都有可能适用社区矫正。在社区矫正期间,未成年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定期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自己的情况,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