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为什么会被驳回上诉?


二审被驳回上诉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以下为您详细分析: 首先是事实认定方面。在我国法律程序里,法院审理案件非常看重事实依据。如果一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清晰准确,证据收集充分且合理,那么二审法院经过审查后,认为一审认定的事实没有问题,就会维持原判并驳回上诉。比如说,在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中,一审法院通过双方提供的合同文本、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证据,清楚地查明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违约情况,二审法院在重新审核这些证据后,觉得事实认定无误,就不会改变一审的判决结果。这一依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该条款规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其次是法律适用方面。一审法院在正确认定事实的基础上,如果适用的法律也是恰当的,即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对案件作出了合理的判决,二审法院也会驳回上诉。法律的适用就像是给案件“对症下药”,如果一审“药下对了”,二审自然无需更改。例如在侵权案件中,一审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准确判定了侵权方的责任和赔偿金额,二审法院审查后认为法律适用正确,就会维持原判。这同样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 还有程序合法方面。一审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如果一审的审判程序完全符合法律规定,没有出现诸如违反回避制度、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等程序违法的情况,二审法院也会倾向于维持原判。因为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重要保障,程序合法才能保证判决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比如在一个刑事案件中,一审法院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侦查、起诉、审判,保障了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二审法院经审查程序合法,就会驳回上诉。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所涵盖的情况。 另外,如果上诉人在二审中没有提出新的有力证据,或者提出的上诉理由不充分,无法证明一审判决存在错误,二审法院也可能会驳回上诉。上诉需要有合理的依据和足够的证据支持,如果只是主观认为一审判决不公,但拿不出实际的证据和合理的法律理由,法院是不会轻易改变一审判决的。 总之,二审被驳回上诉主要是因为一审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程序等方面没有问题,或者上诉人自身上诉理由和证据不足。当事人在进行诉讼时,一定要重视一审程序,积极收集证据,正确适用法律,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