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夫妻选择假离婚,假离婚有哪些风险?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假离婚”这个词。所谓假离婚,指的是夫妻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愿,却因某些目的,如获取购房资格、规避债务、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而共同商议办理离婚登记手续。 很多夫妻选择假离婚,主要是出于一些现实利益的考量。以购房为例,在一些城市实行限购政策的情况下,如果夫妻名下已有房产,再次购房可能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上浮等。而通过假离婚,一方名下无房,就可以按照首套房的政策购房,从而节省大量的购房成本。再比如,有些夫妻为了逃避债务,通过假离婚将财产转移到一方名下,试图让债权人无法追讨债务。另外,在一些税收政策中,单身人士可能会享受更多的优惠,夫妻为了减少纳税支出,也会选择假离婚。 然而,假离婚存在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从法律层面来讲,我国《民法典》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也就是说,一旦夫妻双方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即宣告解除,在法律上他们就不再是夫妻关系。这一解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并不因夫妻双方所谓的“假离婚”约定而改变。 财产分割方面的风险尤为突出。在假离婚时,夫妻双方通常会对财产进行分割。但这种分割可能是基于假离婚的目的,并不一定反映双方的真实意愿。一旦离婚后,一方反悔,不愿意复婚,那么另一方可能会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因为离婚协议中对财产的分割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除非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否则很难通过法律途径重新分割财产。 在子女抚养问题上,假离婚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权可能会归一方所有。如果之后双方无法复婚,获得抚养权的一方可能会拒绝另一方探视子女,或者在抚养过程中出现其他问题,这都会对子女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假离婚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如果夫妻双方为了逃避债务而假离婚,债权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请求法院撤销他们的财产分割协议,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可能会构成诈骗罪等犯罪行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总之,假离婚看似能带来一些短期的利益,但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夫妻双方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谨慎考虑,切不可因一时的利益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