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失败后去法院起诉胜算大吗?


仲裁和诉讼是两种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当仲裁失败后向法院起诉,其胜算大小不能简单一概而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仲裁和诉讼在程序和证据规则上存在差异。仲裁通常依据双方事先约定的仲裁规则进行,而诉讼则遵循严格的民事诉讼程序。这意味着在仲裁中未被认可的证据,在符合诉讼证据规则的情况下,有可能被法院采纳。例如,某些在仲裁中因形式瑕疵未被接受的证据,若能在诉讼中进行合理补正,也许就会得到法院的认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只要这些证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且与案件有关联,都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其次,仲裁和法院在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仲裁庭在裁决时可能更注重当事人的约定和行业惯例,而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更严格地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如果在仲裁中适用行业惯例做出了不利于自己的裁决,而在诉讼中依据法律规定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在一些合同纠纷中,仲裁庭可能根据行业内普遍的交易习惯来认定合同条款的含义,而法院则会从法律条文的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角度来判断合同条款的效力和履行情况。 另外,新证据的出现也可能会对诉讼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在仲裁后发现了之前未掌握的关键证据,这很可能会扭转局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据。若逾期提供证据,法院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人予以训诫。 综上所述,仲裁失败后去法院起诉的胜算不能简单确定,要综合考虑证据情况、法律适用以及新证据等多方面因素。在决定是否起诉以及如何进行诉讼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