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鉴定标准和刑事鉴定标准有什么区别?
民事鉴定标准和刑事鉴定标准是在不同法律场景下运用的,它们有着诸多区别。
首先,从定义和目的来看,民事鉴定是为了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确定民事责任和赔偿数额等,比如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伤残等级的鉴定,以此来确定赔偿金额。而刑事鉴定主要是为了查明犯罪事实、确定刑事责任,比如对刑事案件中受害人的伤情进行鉴定,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犯罪的严重程度。
在鉴定依据上,二者也存在差异。民事鉴定一般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等相关标准。这个标准更侧重于对受害人因伤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和生活、劳动能力影响程度的评估。例如在交通事故导致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就按照这个标准来确定伤残等级。刑事鉴定则主要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它着重判断损伤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是区分轻微伤、轻伤、重伤的依据,以确定是否构成刑事犯罪以及相应的量刑幅度。
从鉴定启动程序来讲,民事鉴定通常是由当事人自行委托或者在诉讼过程中向法院申请,由法院委托鉴定机构进行。比如在合同纠纷中涉及到笔迹鉴定,当事人可以先自行找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也可以在诉讼中让法院指定。刑事鉴定一般是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法启动,比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公安机关会及时对受害人的伤情进行鉴定。
在证明标准方面,两者要求也不同。民事鉴定的证 明标准通常是“高度盖然性”,也就是一方提供的证据能使法官内心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即可。而刑事鉴定的证明标准要求达到“排除合理怀疑”,这意味着证据必须非常确凿,能够排除一切合理的怀疑,才能认定犯罪事实。
法律依据上,民事鉴定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和鉴定的相关规定,该法规定了当事人有权申请鉴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等内容。刑事鉴定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该法对刑事鉴定的程序、鉴定人的资格等都有明确规定。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