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及处罚是怎样的?
我想了解下犯罪中止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有个事儿,本来打算做一件可能违法的事,但在行动过程中我又不想做了,就停了下来。我想知道这算不算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有啥特征,法律上会怎么处罚这种情况。
展开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犯罪人本来可以继续把犯罪进行下去,但自己主动停手了,或者采取措施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出现。 犯罪中止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这个犯罪过程涵盖了从犯罪预备开始,一直到犯罪既遂之前的整个阶段。例如,为了盗窃而准备工具、踩点等预备行为阶段,或者在实施盗窃行为但还未取得财物的实行阶段,都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其次是自动性,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这意味着放弃犯罪是出于行为人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因为外界的强制或者客观上无法继续实施犯罪。比如,小偷在进入他人住宅准备盗窃时,突然良心发现,主动放弃了盗窃的念头,这就是自动放弃犯罪。最后是有效性,即行为人要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虽然有放弃犯罪的行为,但最终犯罪结果还是发生了,那就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比如,甲想要杀害乙,在砍伤乙后心生悔意,将乙送往医院,但乙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死亡,这种情况下就不构成犯罪中止。 关于犯罪中止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这体现了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行为的宽大处理原则。没有造成损害,就是指没有发生任何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危害后果,这种情况下,法律会免除对中止犯的刑事处罚。而造成损害,是指虽然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但行为已经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例如,在故意杀人案件中,行为人已经实施了伤害行为,导致被害人受伤,但由于行为人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就属于造成了损害,应当对行为人减轻处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