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第二审程序中的诉讼有怎样的关系?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参与刑事诉讼的国家机关、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相互之间,依照诉讼规则形成的程序意义上的法律关系。 这种关系是基于不同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立场、任务、目的的不同,以诉讼法赋予的不同权利、义务为依据,并且在诉讼活动实际进行时,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依照诉讼程序规则进行接触而构成的。 在刑事公诉案件的一审程序中,控方是提起公诉的检察机关,广义上还包括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以及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人和鉴定人;辩方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也涵盖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的证人和鉴定人;法官作为中立的裁判者,要充分听取并客观评析双方提出的证据,依据真实可靠的证据认定事实,在此基础上作出公正判决。控方的诉讼目的是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辩方是否认或者减轻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法官则是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作出有根据的裁判。 刑事第二审程序中的诉讼关系是以一审程序中的诉讼关系为基础的。第二审程序是为了纠正一审可能出现的错误,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二审中,各方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依然围绕着对案件的正确处理。比如,上诉人(可能是被告人、被害人等)有权利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要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二审程序的具体流程和各方权利义务。比如,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了二审的审理方式等内容。这都是为了保障二审程序能够公正、有序地进行,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二审中的诉讼关系也是在保障控、辩、审三方各自履行职责,控方继续履行指控犯罪的职责,辩方继续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审方公正裁判。同时,二审还可能涉及到检察院的抗诉等情况,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诉讼关系。 相关概念: 刑事诉讼: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 诉讼关系:参与刑事诉讼的不同主体间,按诉讼规则形成的程序意义上的法律关系。 一审程序:刑事诉讼的第一阶段,对案件进行初次审理。 二审程序: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或检察院抗诉后,进行的再次审理程序。 控方:在刑事诉讼中,承担指控犯罪责任的一方。 辩方: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一方。 法官:中立的裁判者,负责依据事实和法律对案件作出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