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分家析产”有什么区别?


在法律领域,“继承”和“分家析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后,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去世后,他的财产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给相关的人。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法定继承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来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遗嘱继承则是被继承人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继承其遗产。 而分家析产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因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或者由于不能在一起共同生活,而要求分割他们共同共有财产的法律行为。分家析产所分割的财产是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间的共同财产。例如,家庭成员共同经营积累的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等。分家析产一般是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家庭成员之间达成一致意见后,对财产进行分割。 两者的区别还体现在发生的时间上。继承是基于被继承人死亡这一法律事实而发生的,只有在被继承人死亡后才能开始继承程序。而分家析产可以在家庭成员在世的任何时候进行,只要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共识,认为有必要对家庭财产进行分割即可。 从财产的范围来看,继承的财产是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而分家析产分割的是家庭共有财产。也就是说,继承的财产是专属于被继承人的,而分家析产涉及的财产是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 在处理方式上,继承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程序,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和分配原则。而分家析产更多地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意愿,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家庭成员可以自行协商确定财产的分割方式和比例。 总之,“继承”和“分家析产”虽然都涉及财产的分配,但它们的法律性质、发生条件、财产范围和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准确区分这两个概念,以正确处理财产分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