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和被代理人有哪些区别?


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存在多方面区别。 首先,概念不同。被代理人是授权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某种法律行为,但自己直接承担权利和义务的人;代理人则是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打个比方,你让朋友帮你去签一份房屋租赁合同,你就是被代理人,朋友就是代理人,朋友以你的名义签合同,而最后合同的权利义务由你承担。 其次,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要求不同。公民、法人及其他民事主体不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都能作为被代理人;但代理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是因为代理人要独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话,可能无法正确行使代理权。比如未成年人一般不能作为代理人,因为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和完成代理事项。 再者,法律责任承担不同。被代理人对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的合法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如果代理人不履行代理职责,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代理人要承担责任;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进行代理活动,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像你委托朋友卖东西,朋友却以极低价格卖给熟人,给你造成损失,朋友就要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应当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这从法律层面规范了代理行为。 相关概念: 被代理人:授权他人以自己名义进行法律行为,自己承担权利义务的主体。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 代理权限:代理人能够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 连带责任: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并能因此引起其内部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