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有哪些区别?
最近在处理一些事务时涉及到代理相关问题,对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区分不是很清楚。想知道在实际情况中,怎么准确判断谁是被代理人,谁是代理人,他们具体在各方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希望能详细了解下。
展开


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存在多方面区别。 首先,概念不同。被代理人是授权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某种法律行为,但自己直接承担权利和义务的人。比如,甲委托乙帮自己卖房子,甲就是被代理人。代理人则是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上述例子中的乙就是代理人。 其次,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要求不同。公民、法人及其他民事主体不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一般均可作为被代理人。比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也能成为被代理人。但代理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是因为代理人要独立为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需要有相应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应当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再者,二者在代理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权,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被代理人要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例如,乙以甲的名义和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如果合同出现问题,甲要承担相应责任。 另外,二者承担的责任也有区别。代理人不履行代理职责,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要承担责任。如果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进行民事活动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概念: 被代理人:授权他人以自己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自己承担权利义务的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 代理权: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进行某种法律行为的权利。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