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仲裁标准的因素有哪些?


仲裁标准是指在仲裁活动中用于判断和裁决争议事项的准则和依据。决定仲裁标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法律规定。法律是仲裁的重要依据,仲裁活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这意味着仲裁庭在作出裁决时,需要依据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来判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在合同纠纷仲裁中,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规定来确定合同的效力、双方的违约责任等。 其次是合同约定。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仲裁事项、仲裁规则、仲裁标准等有明确约定,仲裁庭通常会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仲裁。合同约定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只要其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比如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的计算方式,那么仲裁庭在裁决违约金时就会按照该约定执行。 再者是行业惯例。在一些特定的行业领域,存在着被广泛认可和遵循的行业惯例。仲裁庭在处理相关纠纷时,也会考虑这些行业惯例。行业惯例可以补充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不足,使仲裁结果更加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国际贸易仲裁中,会参考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等行业惯例。 然后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仲裁的基本原则之一,仲裁庭在裁决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裁决结果公平合理。这包括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过错程度、损失大小等。比如在侵权纠纷仲裁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而另一方当事人没有过错,仲裁庭在裁决赔偿金额时会倾向于保护无过错方的利益。 最后是证据情况。证据是仲裁庭查明事实的基础,仲裁庭会根据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来认定事实,并据此作出裁决。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越充分、越真实,越有利于支持自己的主张。例如在劳动仲裁中,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就需要提供加班的证据,如考勤记录、加班申请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