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险的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是针对企业职工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用于职工的医疗费用支出。公费医疗则是面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这一时期的医疗保障主要是为特定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在当时对于保障职工健康、促进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是当时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对这两种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面临挑战。企业负担过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逐渐凸显。于是,开始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部分地区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引入了个人缴费机制,探索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该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和部分大额医疗费用,个人账户则用于支付门诊费用等。这一制度的建立,扩大了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强了保障能力。 进入21世纪,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2003年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新农合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因病致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针对城镇居民,2007年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和完善。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医疗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