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事故纠纷处理流程是什么?


医院医疗事故纠纷的处理流程如下: 首先是医疗事故报告环节。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一旦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要立即按规定程序逐级上报。先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再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人报告。负责该工作的部门或专人接到报告后,要马上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同时向病人通报、解释。如果是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这是为了及时让相关方面知晓情况,便于后续处理 ,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 接着是收集、保管好医疗事故相关原始资料,封存现场实物。原始资料和现场实物都要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时封存和启封,防止被涂改、伪造和销毁。比如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就要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要是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注明。这一步能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后续判定责任提供依据,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 然后由医疗事故鉴定组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如果在调查病人死因时,遇到不能确定病人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的情况,应当在病人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要是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需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由有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这能帮助明确事故原因,判断医院是否存在责任。 之后是对医疗事故的责任人进行查处,对受害者及其家属进行经济补偿。根据鉴定结果,如果医院确实存在责任,就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给予受害者及其家属合理的经济赔偿。赔偿的标准和项目等要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确定。 解决医疗事故纠纷通常有三种途径,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双方心平气和地就事故及赔偿等问题进行沟通协商;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请专业的鉴定机构对事故进行鉴定,以确定责任;向人民法院提起司法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相关概念: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鉴定:是指由医学会组织有关临床医学专家和法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运用医学、法医学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涉及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的有关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