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流程是什么?


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处理流程如下: 首先是医疗事故报告环节。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一旦发生或发现医疗事故,得马上按规定程序一层一层上报。先是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接着科室负责人要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人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人接到报告后,要立刻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并且把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同时向病人通报、解释。要是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应在1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这一步是为了让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以便后续妥善处理。 然后是收集、保管好医疗事故相关原始资料,封存现场实物。原始资料和现场实物都要在医患双方一起在场的时候进行封存和启封,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资料被涂改、伪造和销毁。要是因为抢救病人没能及时书写病历,那应该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按照实际情况补记,并注明情况。 接下来是由医疗事故鉴定组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要是在调查病人死因的时候,没办法确定病人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应当在病人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 最后是对医疗事故的责任人进行查处,对受害者及其家属进行经济补偿。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这些流程也有相应规定。如第十五条规定,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第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 处理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一般有三种途径: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司法诉讼。患者如果是住院病人,可以找医院医务科,如果是门诊病人,可以找门诊办公室,先和医院协商一下,看看医院对此是什么态度,也要先计算相关的赔偿额度,要注意一定有法律依据。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鉴定,鉴定结论做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医院应承担何种责任后,可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计算赔偿额度。 相关概念: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结果的原因、责任、赔偿等问题而引发的分歧和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