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生活消费领域内知假买假在最高法是如何认定的?

我之前在商场买了些商品,后来发现是假货。有人说我这算知假买假,不知道在法律上这种情况最高法是怎么看的,我这种情况有什么权益,会不会因为是知假买假就得不到相应赔偿,想了解一下具体的认定和规定。
展开 view-more
  • #知假买假
  • #生活消费
  • #最高法规定
  • #食品药品
  • #消费维权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生活消费领域内,知假买假是一个存在一定争议但也有明确法律界定的问题。所谓知假买假,通俗来讲,就是消费者在明明知道商品是假货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购买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对于生活消费领域内知假买假有相关的司法态度和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就是说,在食品和药品这两个特殊的生活消费领域,即使消费者是知假买假,当出现质量问题时,依然有权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和销售者不能以消费者知假买假作为拒绝承担责任的理由。 之所以对食品和药品领域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食品和药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两类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所以法律给予消费者更充分的保护,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对食品和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形成更严格的约束。 然而,对于食品和药品之外的其他生活消费领域,知假买假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相对复杂。在一些案件中,如果消费者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生活消费,而是以索赔为主要动机进行知假买假,法院可能不会完全支持消费者的索赔诉求。这是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保护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如果购买行为并非基于生活消费的目的,可能就不符合该法的立法本意。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是否支持知假买假者的诉求。比如购买商品的数量、购买者的消费习惯、购买后的处理方式等。如果购买者一次性大量购买明显超出正常生活消费所需数量的商品,且有证据显示其有以索赔为目的的倾向,法院可能会对其索赔请求持谨慎态度。但如果购买数量在合理的生活消费范围内,即使消费者知道商品可能存在问题而购买,也不影响其依据相关法律主张权利。 总之,在生活消费领域内,知假买假的认定和处理要根据具体的消费品类和实际情况来判断。消费者应当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也应当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