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是否属于高利贷,高利贷的利息该怎么计算?


在我国,要明确如何认定是否属于高利贷以及高利贷利息如何计算,需要从法律规定和相关概念入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高利贷的认定标准。高利贷其实并非一个严格的法律术语,在法律层面,主要是通过借款利率来判断是否过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这里所说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简单来说,如果借款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3%,那么四倍就是12%。如果借款利率超过了这个数值,超过部分的利息就可能被认定为过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有高利贷性质。 接下来看看高利贷利息的计算方式。正常的借款利息一般按照约定的利率乘以借款本金再乘以借款期限来计算。但对于高利贷中超过法定利率上限的部分,法律是不予以保护的。比如,张三向李四借款1万元,约定月利率为5%,借款期限为1年。假设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6%,四倍就是14.4%,而他们约定的年利率达到了60%(5%×12个月),远远超过了法定上限。在计算利息时,法律只支持按照14.4%的年利率来计算,即一年的合法利息为10000×14.4% = 1440元。对于超过1440元的部分利息,李四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张三支付。 当遇到可能是高利贷的情况时,如果借款人已经支付了超过法定利率上限的利息,根据法律规定,借款人可以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部分的利息。这是因为法律旨在维护公平合理的借贷关系,避免出借人利用过高的利息获取不当利益。所以,在借贷活动中,无论是出借人还是借款人,都应当了解并遵守法律关于利率的规定,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