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是否构成诈骗?


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诈骗,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 首先,从法律概念上来说,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简单来讲,就是骗人者通过一些手段让被骗的人产生错误认识,然后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财物交出去。 在司法实践中,判定是否构成诈骗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其一,要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诈骗罪的核心要素之一。比如,借钱时就没打算还,或者拿到钱后肆意挥霍,根本不考虑归还的可能性。像前面提到的案例,如果那个人借钱时就编造了做生意的虚假理由,并且没有将钱用于正常的生意周转,而是随意消费,就可能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 其二,实施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虚构事实就是编造不存在的事情,而隐瞒真相则是把真实的情况藏起来不说。比如,明明没有还款能力,却骗别人自己有稳定的收入和资产,让对方放心借钱。 其三,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也就是说,被害人是因为被骗人的虚假行为而陷入了错误的判断,然后把自己的财产给了对方。如果被害人没有因为被骗人的行为而产生错误认识,或者虽然产生了错误认识但不是基于这个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就不构成诈骗。 其四,骗取的财物数额要达到较大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不过,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总之,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诈骗需要全面、综合地分析各个因素,不能仅仅根据某一点就轻易下结论。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